联系我们
  • 邮编:238000
  • 电话:13305605038
  • 地址:安徽省合肥经开区桃花工业园拓展区工投立恒工业广场标准化厂房B-13栋

淮南注塑生产常见缺陷及解决办法:缺料、飞边、气泡处理方案

文章出处:本站 人气:672 发表时间:2025-10-13 11:33:23

一、关键定位:以 “根源排查 + 参数工艺适配” 定缺陷解决逻辑

注塑缺陷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需围绕 “原料特性(如熔体流动速率、含水率)、设备参数(如温度、压力、速度)、模具状态(如浇口、排气、合模间隙)、操作规范” 四大维度排查根源。解决时需避免 “盲目调整单一参数”(如仅靠增加注射压力解决缺料,可能引发飞边),需平衡 “填充效果、塑件精度、生产效率”,通过 “小范围试模验证 + 批量生产优化” 逐步消除缺陷,确保解决措施兼具针对性与安 全性。



二、缺料(短射)缺陷:填充不完整的成因与解决办法

(一)常见成因

缺料指塑件未完全填充模具型腔(如边角、薄壁部位未成型),关键成因包括:

原料供给不足:射胶量设定低于型腔容积,或料斗缺料、送料螺杆打滑导致实际进料量不足;

熔体流动性差:原料熔体流动速率(MFR)偏低,或料温、模温过低,导致熔体在型腔中冷却过快,未填满即凝固;

模具进料受阻:浇口直径过小、流道截面狭窄,或浇口 / 流道内有残留焦料堵塞,阻碍熔体流动;

注射参数不当:注射速度过慢(熔体填充时间长,冷却提前)、保压压力 / 时间不足(填充后未及时补料)。


(二)针对性解决办法

原料与供给优化

核对塑件型腔容积与射胶量设定,确保射胶量预留 5%-10% 的冗余(避免原料收缩导致缺料);若送料螺杆打滑,检查螺杆磨损情况(磨损超 0.2mm 需修补),或适当提高料筒下料段温度(增强原料流动性,减少打滑);

对熔体流动性差的原料(如高结晶度 PP、增强 PA),可适当添加相容型流动助剂(如 0.5%-1% 的 PE 蜡),或更换 MFR 更高的牌号(如将 PP 的 MFR 从 2g/10min 提升至 5g/10min,需匹配塑件强度需求)。

温度参数调整

料温:根据原料类型适当提升(如 ABS 料温通常调整为 220-250℃,PC 料温 260-290℃),避免局部过热(防止原料降解),可分段调整料筒温度(下料段略低,射嘴段略高);

模温:对薄壁、复杂型腔塑件,适当提高模温(如 PP 塑件模温从 20-30℃提升至 40-50℃,ABS 塑件从 40-50℃提升至 60-70℃),减缓熔体冷却速度,延长填充时间。

模具与注射参数优化

模具:清理浇口、流道内的焦料或杂质(用铜刷清理,避免划伤模具),若浇口过小,可适当扩大浇口直径(如从 1mm 扩大至 1.5mm,需结合塑件尺寸);对深腔、薄壁塑件,检查模具是否存在排气死角,必要时增加辅助排气槽(深度 0.01-0.02mm,宽度 5-10mm);

注射与保压:适当提高注射速度(如从 30mm/s 提升至 50mm/s,避免过快导致裹气),延长保压时间(如从 2s 延长至 4s)、提高保压压力(通常为注射压力的 60%-80%),确保填充后型腔有足够补料,抵消原料收缩。



三、飞边(溢边)缺陷:塑件边缘多余料的成因与解决办法

(一)常见成因

飞边指塑件边缘出现超出型腔轮廓的多余料(多呈薄片状),关键成因包括:

锁模力不足:模具合模后,型腔间隙大于熔体压力下的料流渗透量,导致熔体溢出;

模具状态异常:模具分型面磨损(出现凹陷、划痕)、合模导向件变形,导致合模间隙不均;或模具型腔、型芯加工精度不足,存在微小缝隙;

注射参数过高:注射压力、保压压力超出模具承受范围,强行将熔体压入合模间隙;或注射速度过快,熔体冲击型腔产生瞬时高压;

原料特性影响:原料熔体黏度过低(如低分子量 PE),或添加的增塑剂过量,导致熔体易渗透至微小间隙。


(二)针对性解决办法

锁模力与模具维护

核算所需锁模力(公式:锁模力 = 型腔投影面积 × 注射压力 × 安 全系数 1.2-1.5),若当前锁模力不足,适当提高(如从 1000kN 提升至 1200kN,不超过设备额定锁模力的 90%);

检查模具分型面:用红丹粉涂抹分型面,合模后观察接触痕迹,若存在局部无接触(间隙>0.01mm),需研磨分型面(用 400-800 目砂纸打磨,确保贴合度);更换变形的合模导柱、导套,调整模具定位,避免合模错位。

注射参数优化

降低注射压力与保压压力:先将注射压力降低 10%-15%(如从 120MPa 降至 100MPa),试模观察飞边是否减少,若仍有缺料再微调提升;保压压力通常控制在注射压力的 50%-70%,避免保压阶段熔体持续渗透;

减缓注射速度:对型腔填充后期(如填充至 80%-90% 时),适当降低注射速度(如从 60mm/s 降至 30mm/s),减少熔体对型腔的冲击压力,避免瞬时高压导致溢边。

原料调整

对熔体黏度过低的原料,可更换分子量更高、MFR 更低的牌号(如将 PE 的 MFR 从 10g/10min 降至 5g/10min);若添加增塑剂,减少用量(如从 5% 降至 3%),确保不影响塑件基本性能(如硬度、耐温性)。



四、气泡(气穴)缺陷:塑件内部 / 表面气泡的成因与解决办法

(一)常见成因

气泡指塑件表面出现凹陷气泡或内部存在中空气穴,关键成因包括:

原料受潮或含挥发物:原料储存不当(如暴露在潮湿环境),含水率超标(如 PA6 含水率>0.2%、PC 含水率>0.02%),加热后水分蒸发形成气泡;或原料中残留的低分子挥发物(如增塑剂、脱模剂)受热挥发;

熔体裹气:注射速度过快,熔体在型腔中快速填充时包裹空气,且模具排气不畅,空气无法排出,形成气穴;或浇口位置不当(如正对型腔壁),熔体冲击后产生涡流裹气;

保压与收缩不均:保压压力不足或保压时间过短,塑件冷却收缩时无足够熔体补料,内部形成真空气泡;或模温不均(局部温度过高),塑件局部收缩过快,产生气泡。


(二)针对性解决办法

原料干燥与预处理

根据原料特性进行干燥:如 PA6/PA66 采用热风干燥(温度 80-90℃,时间 4-6 小时),PC 采用除湿干燥(温度 120-130℃,时间 3-4 小时),干燥后检测含水率(需符合原料要求,如 PC 含水率≤0.02%);

减少挥发物:避免过量添加脱模剂(通常添加量≤0.5%),若原料中挥发物较多,可在料筒中进行 “预塑排气”(先将原料加热至熔融状态,停留 1-2 分钟后排出部分熔体,带出挥发物)。

模具排气与浇口优化

清理 / 增设排气槽:检查模具分型面、型腔末端的排气槽,若堵塞(如残留焦料),用细针清理;对复杂型腔或深腔塑件,在熔体最后填充到的位置(如边角、筋条根部)增设辅助排气槽(深度 0.01-0.03mm,宽度 8-15mm),确保空气顺利排出;

调整浇口位置:若浇口正对型腔壁,可将浇口偏移至型腔侧面或底部,避免熔体冲击产生涡流;对大型塑件,采用多点浇口,分散熔体填充路径,减少裹气。

注射与保压参数调整

控制注射速度:采用 “分段注射”(填充初期慢速,避免裹气;中期快速,提升效率;后期慢速,便于排气),如填充前 30% 用 20mm/s,30%-80% 用 50mm/s,80%-100 % 用 25mm/s;

优化保压:适当提高保压压力(如从 80MPa 提升至 100MPa,不超过注射压力的 80%),延长保压时间(如从 3s 延长至 5s),确保塑件冷却收缩时能持续补料;若模温不均,调整模具冷却水路(如清理堵塞的水路,或在温度过低区域减少冷却水流速)。



五、注意事项

先排查根源再调整:出现缺陷时,优先排查原料状态(如是否受潮、是否换牌号)、模具状态(如是否磨损、排气是否通畅),再调整设备参数,避免盲目操作(如仅靠提高料温解决气泡,可能导致原料降解);

小范围试模验证:调整参数时,每次仅改变 1-2 个变量(如先调整料温,再调整注射速度),用少量原料试模(如 10-20 模),观察缺陷变化,逐步优化,避免批量试模浪费原料;

设备与模具定期维护:每周检查注射螺杆、料筒的磨损情况(避免进料不均),每月清理模具排气槽、冷却水路(防止堵塞),每季度校准设备压力、温度传感器(确保参数精准),从源头减少缺陷产生;

适配原料特性:不同原料的缺陷处理差异较大(如 PA 易受潮需重点干燥,PP 易飞边需控制锁模力),需结合具体原料的工艺要求调整方案,不可照搬其他原料的解决办法。


标签:
相关产品